Blink Magazine《布林客》
17 11月 2022

与《布林客》主编苏也的对谈

http://www.blink-magazine.com/

2019

 

薛若哲你好,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采访到你!我从2015年开始关注你的绘画,第一眼就对你的创作印象深刻。由于我是雷内·马格里特的忠实粉丝,尤其喜欢他的那幅《不可复制》,所以你的一系列作品,利用了“双生”、“复数”、“双重”这样的手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你十分也喜欢马格里特?他的艺术对你有什么影响?

苏也你好,我也挺喜欢马格丽特,他的画中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气氛,会突然出现某些物件打断现实的进程, 我能想象在当时他的作品是多么地让人耳目一新,虽然到今天,photoshop的出现让图像的各种组合、变形、并置不再神秘与惊奇。

我在14年夏天专门去了在布鲁塞尔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里面满满当当的都是他的作品。本以为会是一场视觉盛宴, 但看了多少有点失望,他的画远没有书上那种看不清的,有点偏色的图像有吸引力,可能问题在于太图像化了, 对绘画的本体语言并没有追问。画面薄薄的,冷静的敷设一层,图像上的目的达到了即收手,从不在画面处理上过多纠缠。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透过略显干薄的画面传达出来他的某些气质还是很喜欢的,他在画面中对空间/时间的突然打断对我很有启发。

我对他的那件《不可复制》印象深刻,这张画也是我的《她和她的顾问在私室里密谈》的灵感来源。

 

She closeted herself with her councillors她和她的顾问在私室里密谈, 200x180cm

 

 

我认为,你的绘画一方面在技法上十分写实,而在内容和氛围上又非常“超现实主义”,这一点也让我感受到了马格里特那样的神秘与浪漫,除了他之外,你还从哪些艺术家或艺术风格中得到过灵感与启发?

我在技巧上受到十九世纪法国艺术家的影响比较大,在我的名单上有德加,安格尔,勒帕热,再早一点有委拉斯开支,提香。做学生的时候看过很多霍克尼,涵默索依,博伊曼斯,等等。一个人气息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是在成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美学选择的叠加而逐渐成熟的。对我来说,画面中的气息是特别重要的,就像很多古画,随着时间的流逝,画中画得是什么王侯将相已经没人在乎了。画中所存在的真实,由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变成了艺术家本身。

我的画氛围上比较超现实主义,但在画面描绘的内容上,又没有超现实主义那样快,那样直接,第一眼看过去还是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东西。可以说它是一种缓慢地超现实主义。它从现实出发,逐渐地变得不那么真实;在某一刻,画面会变得有些不如它所描绘的那么明确了,这便是超现实的感受照进来的时刻,但要追索这种痕迹,线索又不那么明显。我喜欢克制又暗流汹涌的画面。

 

“复数”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阳两面,内向与外向,自卑与自信,无论是性格还是做事风格,我们总会在内心深处跟另一个自己对话;取舍之间,成为了真实生活里的人。而我们向外界所取的一切也是在自我“复数”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有的人期望的理想伴侣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也有的人在找寻跟自己完全互补的另一半,去完整自我。是不是其实“复数”才是一种最真实的个人存在?

在摄影术刚起步的时候,拍摄一张肖像需要一分钟乃至更长时间的曝光,模特在被拍摄时需要有个支架来固定头部,从而使面部不至于因为位移而拍虚,但是人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微表情却被相机在长达一分多钟的曝光中统统记录在案,所以现代人再看那个时候拍的肖像,虽然没有那么清晰,人的脸上却有着一层灵韵,格外真实,使人不禁看了又看。(附图2)这种拍摄方式似乎比现代相机几千分之一秒拍出来的相片更能看通人性。我在2015年做的一组视频作品便是试图带出这种时间赋予肖像的复杂性。(附图3)人是多种层次的集合体。一个刚认识的朋友,我们可能很容易地形容出来对他/她的印象;一个与你相处很久的朋友,或者你的亲人,想要形容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你看到过太多的时间切片了,总觉得提取哪一块都不是完整的他/她,概括起来并不容易。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展现的面向是不一样的,复数是里子,单数是面子,我的画面像是两段平行时间的并置,人虽然多是在站着,但状态是有细微的差别。是由不同的时间构成的,这两种状态并置,无非主次;复数的并置是人更准确的存在方式,但仅仅是能暗示出来这种多重性的存在而已,因为图像上出现的人只能是断章取义的。

 

薛若哲收藏的19世纪玻璃干板照片

 

薛若哲《Katrine》录像截图

 

 

感性与理性也是一对双生概念,这一关系也常常出现在艺术家的脑海中。我在你的作品里尤其看到了“理性的绘画处理”与“感性的认知画面”。你的绘画技法是理性的、写实的、客观的;而画面整体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主观的、超现实的、神秘的世界。是否你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感到过这种双生关系?

绘画作为艺术,在一开始和收尾的时候需要一种独裁式的感性,对画面大的节奏,气氛的掌控需要时刻调动起感受能力。我相信感受和直觉是第一位的,接着而来的才是理性判断。

绘画从材料层面来把握,是需要有理性地控制的,在制作时如果不遵守某些技术规范,对作品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我从大学开始逐渐地研究出了从做底到色层衔接控制的一系列可靠方法,再用我能得到的最好的材料,便能让作品长久地保存。

绘制从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是在理性支配的,尤其是在画大画的过程中, 要在把握住画面的基础上,不断地制作各种计划。比如今天画衣褶,明天画手,后天画背景,大后天画头; 然后估摸着第一遍差不多干了,再来一遍。有时候比如说晚上有安排, 就要估算今天有几个小时绘制时间,大概可以完成多大一块画面。大画就像工程一样,需要一点点的搭建起来,这与对画面感性的把控并行不悖。

 

我同时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写实绘画和抽象绘画的共生关系:一方面,你的绘画处理极其逼真,我曾几度把你的作品小图错看成照片;而另一方面,你的绘画焦距与眼光又是非常抽象的,尤其表现在对于人体局部(如头发,脖子,脚踝,手等元素)的放大、特写、重组。你是如何理解绘画的真实在写实与抽象之间的竞争关系?还是,它们可以和谐共处?

我不觉得我的画有抽象的部分,因为我思考的起点是形象,以及形象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意义。你说在我画中的抽象,可能是对色块的分析重组时所产生平面上的抽象性。

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一个抽象的视觉环境,上学过程中也没有接受过抽象训练, 我欣赏抽象,但对其中的脉络并不深究。

绘画的真实从来不是写实的真实,哪怕具体到毛孔的超写实绘画, 也都不是真实的,而是艺术家在画布上创造出来的,从这个维度上每张画都是抽象的。真实而具体的是创造这一切的人的态度,我在之前的一次访谈中说,真实是存在于绘画的缝隙中,在这里,缝隙可能是指构成画面的抽象元素,色块的放置,笔触大小、颜料的厚薄,在艺术家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做出选择的时候,艺术的真实出现了,它并全是它所描绘的东西,而是艺术家试图描绘时的状态。

 

退后一步,谈谈你的故事吧。你是如何走上绘画的道路的呢?在当代艺术如此众多的创作媒介与手段中,绘画并不算是最新、最快、最吸引眼球的那一种,绘画在你看来为何如此重要,值得坚持?你是否也尝试过别的媒介创作,如摄影、拼贴、装置艺术?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画画就是一件能让我开心的事情,高中考上家乡省重点的实验班,因为成绩很好,家人都觉得我会上南大,清华之类的学校,但事实是我根本受不了那一套熬夜学习的方式,我无法做我不喜欢的事情。加上当时教我画画的李老师在很早便给我指明了方向——去北京,我便退学考了中央美院附中,一直画画直到现在。当然,这一路有坚持/天赋/机遇等种种很很复杂的因素,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比较幸运地能走下来,同一届美院的同学中,还在坚持创作的寥寥无几。

之所以选择画画并坚持下来,首先是因为绘画一件有快感的事情,生理上心理上都有,构思,制作,完成,每一个部分都有它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时的快感。这种快感是不拿笔的人无法体验的,也许有人觉得这种动物性的快感很可笑,但我觉得这种动物性是与艺术家的身体紧密相连的,它是绘画的底层代码,是绘画和其他现代媒介的重要区别之一。另外一件有快感的事情是绘画在这个时代并非主流,我毕业的中央美院油画系好像也不怎么受待见,真挺棒的,作为创作者,如果我做的事情后面跟了一屁股的人在做类似的事情,我会挺不爽的。

我不会标榜自己是个跨媒介的艺术家, 也不会说我是一个使用绘画作为材料的艺术家。我就是一个画家, 绘画我做一切工作的起点。我有自己线索和脉络,一切都是由绘画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绘画并不仅仅一种材料,而是一套非常完整的世界观和观看体系,这一整套观看系统,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作为一个使用视觉的艺术家,怎么观看太重要了;我最近在PLATEshocase做的装置项目,也是在讲观看——一个假人白领在监视真实世界。

 在很多画画的青年人和学生心中,他们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知道“画什么”和“怎么画”?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绘画主题不容易,而在今天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创立一种有辨识度的个人表现更不容易。在这两个问题上,你有什么经验可以跟现在正在摸索中的孩子们分享的呢?

磨练基本功是有必要的,但是基本功并不是一个我们学院里教的这么具体,这么窄,而又没有尽头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很准确地实现一件作品, 就可以说你的基本功到位了。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去画去创作,只有不停的画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一直画下去的;只有不停的画才知道应该画到什么程度停下来;不停地画的同时也会逐渐找到自己的创作风格的。

最后,你最近在做什么?有什么新的绘画项目正在进行吗?

我最近在准备在伦敦的个展,目前在收尾阶段。另外有个关于时间的绘画项目正在进行。

非常感谢你的时间,期待你的新作品。

谢谢苏也!

(采访于2019年8月)

 

https://mp.weixin.qq.com/s/_rSeK1wQpCOdc-fPLI_JWQ